PART 01
美越谈判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
今年4月,特朗普政府曾宣布将对越南商品加征46%的惩罚性关税,仅次于对中国商品的税率。这一数字让依赖对美出口的越南经济面临断崖式下跌的风险。
面对关税大棒,越南迅速展开外交攻势。4月初,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与特朗普通电话,承诺若达成协议,越南愿将美国商品关税降为零。三个月内,越南连续派出高级代表团赴美,承诺采购30亿美元农产品和80亿美元波音飞机,甚至快速批准特朗普集团的高尔夫项目。
最终达成的协议包含三重核心条款:
(1)越南输美商品基础关税定为20%;
(2)若发现通过越南转运他国商品(如中国产品),则征收40%惩罚性关税;
(3)越南需取消所有针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壁垒。
耐人寻味的是,协议中“转运”概念在贸易执法中充满争议。商业顾问Dan Martin在LinkedIn上指出:“‘转运’是一个模糊且经常被政治化的术语。如何定义它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,将决定美越贸易关系的未来。”
PART 02
越南的困境与中国转口贸易真相
夹在中美两个巨人之间,越南的处境日益艰难。作为全球第三大对美顺差国(2024年达1230亿美元),越南的“世界工厂”地位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和中间品。
转口贸易规模远超想象。2025年1-5月,越南从中国进口额激增18.8%至769亿美元,同期对美出口增长27.4%至572亿美元。这种进口与出口的同步激增背后,是“中国供料-越南组装-出口美国”的中转链条进一步强化。
以电子产品为例,越南组装的iPhone中超过60%零部件来自中国;在纺织品领域,中越边境友谊关日均1.2万辆货车穿梭,但广西社科院调研显示,35%报关单上的“越南产”手机实为东莞整机拆件再组装。“我们的越南工厂只做喷漆和包装,若按新规,根本拿不到原产地证,”东莞某家具厂老板坦言。这种“洗产地”操作已引发美方强烈反弹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:“越南只是中国商品进入美国的通道”。
PART 03
转口贸易模式终结带来连锁反应
协议对特定行业构成毁灭性打击。服装业首当其冲,2024年越南对美服装出口额达440亿美元,耐克、阿迪达斯等品牌超35%产能集中于此。40%关税将迫使品牌涨价或转移产能至柬埔寨、孟加拉国。
电子制造业同样面临冲击。三星、英特尔越南工厂成本骤增,中国供应链企业受双重挤压。更严峻的是,美国海关正建立“高风险企业清单”,对近年从越南出口激增的钢铁、铝制品等开展原产地稽查,违规企业将面临罚款甚至刑事指控。
转口贸易模式终结带来连锁反应。深圳盐田港空集装箱堆积量创历史新高,中老铁路货运量环比下降18%,长三角中小制造企业订单违约率飙升至14%。一家为耐克代工的鞋企负责人透露:“20%基础关税尚可消化,但40%惩罚性关税直接抹去利润空间,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估越南产能布局。”
PART 04
中国企业的生死突围
面对转口路径封堵,外贸企业正多路突围。墨西哥成为替代首选。利用《美墨加协定》区域价值成分规则,中国企业对墨汽车零部件出口激增47%,墨西哥对美出口纺织品中68%的零部件来自中国,“中国-墨西哥-美国”三角贸易链已然成型。
多元化区域布局成为关键策略。头部企业加速在泰国、墨西哥建设“产能+品牌+本地化”体系。申洲国际将越南、柬埔寨工厂产能占比提升至45%,成功承接Nike、优衣库等品牌转移订单。
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美依赖。2025年1-5月,中国对非洲出口增长18.9%,5月单月增幅达33.3%;对东盟出口增长12.2%,占行业总出口的32%。温州鞋企通过越南转口订单锐减65%后,转向中东跨境直播销售,TikTok渠道净利润率达22%。
PART 05 从转口贸易到全球价值链重构 这场贸易博弈折射中国外贸的深层转型。2025年4月出现“矛盾数据”:中国对美出口骤降21%,但整体出口逆势增长8.1%。背后是中国中间品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达42%,在半导体、新材料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。 青岛某海工企业的案例揭示新路径:整合鞍钢、恒立液压、华为等200余家供应商,通过数字化协同平台将设计迭代周期从90天压缩至45天,交付周期较国际同行缩短36%。这种“系统响应力”成为对抗贸易壁垒的新优势。 盛虹集团等企业则通过技术升级突围,研发防紫外线、吸湿排汗等功能性面料,出口单价上涨22%,毛利率维持15%以上。化纤企业转向再生聚酯纤维生产,绕过美国对传统化纤的42%关税限制;羊绒企业研发“抗皱羊绒”,溢价率高达50%,成功抵消关税成本压力。 PART 06 贸易新秩序下的生存法则 美越协议看似双边安排,实则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多米诺骨牌。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同样被加征32%-49%关税的东南亚国家,恐被迫跟进强化对华商品管制。苹果已计划将65%的AirPods产能撤出越南,转向印度、墨西哥。 对中国企业而言,短期需应对三大挑战: (1)原产地规则风险加剧,越南已强化“实质性转型”标准(需HS编码前6位变化或本地增值率达30%以上); (2)政策窗口期缩短,美国对中转国的关税豁免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; (3)价格战不可持续,部分商品价格跌幅超15%,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。 长期破局方向已然清晰:在RCEP框架内布局“东南亚初加工+中国核心部件”模式,如宁德时代投资50亿美元在印尼建设镍矿-电池-回收全产业链;通过“碳足迹认证+专利池”构建非关税壁垒;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,目前覆盖38国。
协议墨迹未干,资本市场已做出反应 耐克、哥伦比亚户外等依赖越南供应链的美股企业股价应声上涨。而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,日均1.2万辆货车的穿梭流量正悄然放缓。 全球贸易的棋局上,东南亚国家被迫重新计算对华依赖的风险收益比。高盛分析师预测,未来五年“中国+1”战略将升级为“区域多元化”模式,制造业版图加速向墨西哥、印度甚至东欧分散。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警示:“当所有国家都筑起高墙时,我们终会发现墙内空无一物”。